Search

相隔三年,再次回到蘭陽溪口。

2012年底,正是鰻魚苗價格最高的一年,當時,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相隔三年,再次回到蘭陽溪口。

2012年底,正是鰻魚苗價格最高的一年,當時,一公斤的鰻魚苗要價破百萬(1尾比頭髮略粗的鰻苗,價格是180元)。我用魚凱為筆名,進行的第一個專題報導,就是以當時貴如黃金的鰻苗國際貿易、資源保育兩個角度來切入。

那時候,是我進政府的第三年,正處於工作的撞牆期,正苦思如何在彈性不足的體制內留下一些熱情。為了進行這個專題,我利用周末假日時間跑西南海線的鰻苗養殖戶、鰻蝦合作社,甚至在露天拍賣上連絡上鰻苗的盤商,讓我藉由採訪的過程,重新感受到第一線工作者豐沛的能量,以及一些不為人知的產業細節,自己的活力因此又被找回來。

那一年多的時間,除了鰻魚專題,我不斷利用假日跑採訪,每個月都至少維持一篇以上的產出,回想起來,是非常有趣的一段過程。約訪、採訪的過程中,我學習如何在訪談前的資料準備工作,讓受訪者感到自己是有備而來,自然也會比較願意侃侃而談,所講出的東西也會比較深入。採訪過程中,我學習如何切要重點的發問、如何在主題發散時,將原先設定的主題拉回來、如何去聆聽對方說話,判斷多有少成分的膨風,以及,如何去交叉比對求證真實性。

這些經驗養成,成為後來在公部門籌備會議的事前工作上、甚至後來有機會主持會議時,能夠將會議導向比較聚焦、能夠快速找出癥結點的訓練過程。

鰻魚的專題總共寫了一萬多字。這個專題做完之後,翌年及第三年,還是在冬季最寒冷時,就會想跑到高雄林園、茄定砂崙以及花東的溪流出海口看看鰻苗捕撈的狀況(秀姑巒溪出海口也有,只是是鱸鰻苗,不是鰻魚飯的白鰻苗)。不過,2014年之後,就沒有再持續跑現場。今年過年,因為連假,就回到最早來看鰻苗的地方:宜蘭的蘭陽溪口。

蘭陽溪是鰻魚來到台灣的第一站,也是台灣最多捕鰻苗人聚集的地方。冬至過後,寒冷的海水讓躲藏在河口的鰻苗準備溯河而上,捕鰻人在此期間在河口設置定置網、少數有舢舨漁筏的,會駕船離岸捕撈,而大部分的捕鰻人,則是頭戴頭燈,手持三叉網,在河口泥灘地上賣力的下網、起網、在泥沙及海邊垃圾顆粒中,篩選透明如髮絲的鰻魚苗。

鰻苗來的季節,正是最寒冷的時候,即便穿著全身的青蛙裝,還是很冷。河口泥灘地上各式用不同材質搭建而成的簡易工寮(稱為鰻寮),就是夜間捕鰻人短暫休憩的棲身之處。至於為什麼在夜間捕撈,因為鰻魚都在夜間回溯。聽捕鰻人說,除非是海水非常混濁時,鰻苗才可能在白天回溯。

這次回到蘭陽溪,許多的鰻寮都沒人在,原以為來的時間不對,但經在場20多年捕鰻大哥說,今年鰻魚狀況很慘,許多從台東、花蓮專程來蘭陽溪口捕鰻的阿美族,都提前打道回府了。往年,這個時間到農曆年前,夜間的蘭陽溪口點點曜光,就是夜間辛勤捕鰻人頭上的頭燈所閃爍的。但今年,蘭陽溪口的夜間,不再閃耀。

鰻魚資源的衰減,據捕鰻人說,是河口污染嚴重所導致。在漲潮時,某些廠商偷排的廢水,是當地不能說的秘密,但是第一線的捕撈者,他們聞著海水傳來異樣的氣味,都是知道的。

氣候變遷的影響,也讓帶來鰻苗的大洋洋流,產生巨大的改變,加上鰻苗日漸稀有卻水漲船高的價格,造成殺紅了眼在河口設置定置網的捕撈方式,都可能讓未來的鰻苗,沒有了明天。

海洋資源的保育,正是漁業文化維繫的關鍵。高雄,得天獨厚的海洋城市,對於海洋資源的維護,對於漁村文化的維繫,至關重要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我是林于凱,39年的生命中,有32個年頭在高雄生活。這個專頁用來收藏我走訪高雄的所見所聞、人物紀錄及一些個人觀點。希望大家一起攜手,讓高雄變好,我會努力打造個攜手的平台。
我是林于凱,曾經是公務員、記者及NGO工作者,現為高雄市三民區市議員。找回人民對政治的信任、公民參與政治的途徑,努力ing。
View all posts